《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书笔记
基本原则: 转换定式思维: 人的认知有局限,需要持续的观察、思考、练习才能改变固有的刻板印象。 习惯的复利效应: 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对人生长远发展益处良多。 平衡产出与产能: 平衡短期利益(产出)和长期利益(产能),切不可竭泽而渔。 人的成长分两个阶段: 个人领域的成功与公众领域的成功,类似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自由意志,摆脱本能、刻板印象,充分自律,基于理性和逻辑作出每一个合理行为(与自己的博客《人生的意义就是追寻终极的自由》一致)关注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去担忧影响范围外的事情。 习惯二:以终为始。 为自己的人生设计清晰的使命、远景、价值观。这应当是恒久不变的原则,而非具体的实体(金钱?地位、家人、朋友、国家)。它来自对自己多重社会身份的定义。它是所有生活中的选择的判断标准,是人生的指南针。 习惯三:要事第一。 摒弃不重要的事情,对紧急不重要的事情说不,避免过多紧急重要的事情打乱节奏,专注于紧急不重要(与当下敏捷管理、项目管理的方法体系重叠)。通过授权来获得更多产出。 习惯四:双赢思维。 从竞争思维切换到双赢思维。避免独善其身或者损人利己。在双赢的基础上利他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石(这与《被讨厌的勇气》观点相似)。双赢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重要方式。企业管理中也要避免制造任何竞争内耗的制度,而应当鼓励共赢。 习惯五:移情沟通。 沟通的重点在于倾听和理解对方,而非指导建议或者价值判断(与《心理咨询面谈技术》中的非指导性面谈内容类似)。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重在感性互动、情感共鸣,相互理解和信任,而非理性论证。此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需要耐心和时间去积累沉淀的。 习惯六:统合综效。 在团体中提升效率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与愿景,在共同目标下发挥规模效应。避免内耗、过度竞争(内卷),最大化团队的人均产能。团队共同价值观也需要是由团队共同决定,避免非此即彼的冲突,寻求折中的平衡点。 习惯七:持续成长。 持续审视自身,持续进步,尊重习惯带来的复利效应。同时平衡产出与产能,避免过度消耗自己的产能,保持长期的生产力(磨刀不误砍柴工)。如锻炼、思考、学习、社交等。 个人解读: 这本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一套类似“类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学。 然而数据具体的方法论,如团队管理、沟通技巧、优先级管理等,建议阅读和参考其他更加专业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