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审美与价值观只是『刻板印象』

1. 视觉偏好来自于大众印象 (来源:http://www.yoka.com/dna/99/793/f3e71d91.html) 在现代大多数公共场合,蓝色通常会代表男性,而红色则被用来代表女性。可是,这个约定是如何形成的呢?纵观人类历史,颜色与性别的对应关系并非一直如此。 很久以前情况恰好相反:蓝色代表女性、粉色代表男性。因为红色染料易于获取,大量用于士兵的服装,逐渐被认为是男性化的颜色;而蓝色染料难以获取,由于珍贵而被用于圣母玛利亚的服装,最后便认为是女性化的颜色。[1] 身着蓝色服装的圣母玛利亚 (Our Lady of Grace Standee) 1760年代欧洲的夫妻服装,男性主色调为红色,女性主色调为蓝色,图片来源:http://www.metmuseum.org/toah/works-of-art/50.50/) 而红色代表女性,都是因为商业营销[2]。在1940年代的女权运动中,广告公司将粉色、花朵等意象与女性关联起来,最终形成了粉色-女性,蓝色-男性的惯例的形成。[3] 这样的审美变迁并非个例。比如在中国古代,只有在举办丧事时才能穿着黑白色调的服装。而在现代中国,许多中国人也能在办婚礼这种喜事时接受西式婚礼的黑白色调。大红的婚礼反而被认为俗套。 这类审美的变迁说明了,不同时代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审美观点。这就意味着「审美判断」并非人类先天的一种特质,而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平均脸」的研究也许能够提供一点答案。 世界各国的平均脸(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9/283268.shtm) 「平均脸」是人类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偶然间发现的[4],它是指:一个人的脸越是与大多数人相似,这个人的脸越会被认为好看。换句话说:美的人都是相似的,丑的人各有各的特点。这一现象也逐渐被后来的一些针对黄种人、西方人的实验所证实[5]。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偏爱熟悉的事物[6][7]。因此网红脸总是相似的,而混血脸因为综合了更多人的特征也常常被认为美。 这背后暗示了一个规律:一个人的审美判断,来自于其后天形成的观察经验。而一个社会公认的审美,则来自于这个社会共同形成的一些习惯。换句话说,个人审美判断并非客观真理,它只是一群人之间互相认可的观念而已。 《簪花仕女图》中以胖为美的唐代仕女(来源:http://www.lnmuseum.com.cn/huxing/show.asp?ID=6739) 比如中国曾以胖为美,只是因为唐朝富足,贵妇往往吃得很胖,引领了当时的审美潮流。 2. 听觉、味觉与文学 不仅仅是视觉审美,就连人类的听觉(音乐)审美,也不过是后天形成的习惯罢了。 过去大家都相信「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语言不通的民族都能互相欣赏和理解对方的音乐。但最近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研究[8]质疑了这一假设:人类对于音乐的审美都是后天建立的。对于没有从小接受过任何音乐熏陶的人(例如某个与现代社会隔离的原始部落居民),对于现代音乐并没有明显偏好。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也能明白合唱的魅力所在:它能够平均个人音色,形成一个完美的平均嗓音,从而带来审美上的优势。… Read More »审美与价值观只是『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