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并不存在的创伤与原生家庭
弗洛伊德心理学
传统心理学中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对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强调成长过程中心理创伤对人的影响,认为人的潜意识和幼时的经历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轨迹。这种观点本质上极为悲观,它把人的行为当作机器来解读,忽视了人的自由意志的存在,它否认了那些经历过创伤的人开启一段新人生的可能性。
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重要伙伴,但因其过分强调性冲动的影响而与之决裂,并创建了自己的个人心理学。阿德勒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相反:并非我们的经历决定了我们的现在,而是我们对经历的解读方式决定了我们的现在。或者说,我们只是把过往的经历作为逃避改变的一个借口而已,类似的借口还有很多(性格、情绪)。比如人们常常会说『因为我性格是XXX所以XXXX』,或者因为我心情不好所以XXXX,仿佛把原因甩到这些『外在』因素上以后,就可以逃避问题。
阿德勒心理学重要观点包括:
-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
- 我们是谁,并不取决于我们过往的经历,而是我们对这段经历所赋予的意义
- 我们的人生不是别人决定的,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童年创伤并不可怕
阿德勒心理学会强调,你未来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与你过去经历了什么,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我们所缺少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勇气而已。而阿德勒心理学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注:是改变而不是被改变,人的改变是发自内心的选择,而非外在的压力)只要有勇气改变解读自己经历的角度和态度,整个人生就会变得大不一样,人生的选择权依旧在自己手上,我们只是要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经历
开始改变
当我们对现状不满时,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开始改变。然而大多数人因为害怕改变,选择保持现状。很多人的不幸,很可能是自己的选择:选择不去改变。
这个选择也很好理解,因为现在的自己轻松又安心,任何改变都会带来未知和不安。而对未知的恐惧往往会超过对现状的不满。
此刻,我们所缺乏的便是「勇气」:是「舍弃现有生活形态的勇气」,是「迎接未知的勇气」,是「变得幸福的勇气」
第2节-避免竞争意识
阿德勒心理学重要观点:所有的烦恼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烦恼
自卑心态
自卑一般来自于我们对于客观事实的主观消极解读(比如身材矮就是低人一等)。但是任何特质都一定有积极的一面,用消极还是积极的态度解读全在于我们的主观意志一念之间。而一旦将自卑感养成习惯,并作为日常生活中各种不满的借口,就被称为自卑情结(“因为我的XXXXX才导致这么多挫折,但其实这里并没有实质上的因果关联,真正的原因是这种消极解读的态度)
自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自傲,通过炫耀自己觉得优越感,获取认可,来弥补自卑。甚至还有一种炫耀不幸的情绪,通过展示自己的不幸来换取同情和关注。
避免竞争意识
人际关系里的烦恼,大多起源于和他人的比较与竞赛。然而这种比较与竞争毫无意义。毕竟,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和他人比较,而是达成更好的自己。
我们需要作出的第一个改变,就是不要有竞争意识和比较心态。不要把身边的人当成自己的敌人或者竞争对手。我们都是合作伙伴,大家互相帮助朝着各自的目标前行。切换这种心态后,不会再认为世界是危险的地方,能给自己更多的安全感,也能发自内心的祝贺他人的幸福和成功。
反过来,那些故意创造各种“竞争”和“比赛”的社会氛围也是无比危险的。一旦陷入竞争型人际关系,就会频繁需要通过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就常常伴随着挑战、挑衅、攻击,进而引发一场优胜劣败的争斗,并孕育下一场复仇。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循环,需要避免回应任何挑衅和攻击,这并非懦弱的表现。
事实上很多人会不自觉的挑起竞争(这种“竞争”关系甚至可能存在于亲子关系中),例如在对话中证明“我是对的”,如果坚信自己是对的,那么直接结束对话即可,并没有必要要求对方认错或承认失败。反过来,承认错误,也是最好的摆脱争斗的方式
第3节-找回自己的人生
不要为他人的期望而活
人生的另一大烦恼来源,就是「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一生只为自己而活,没必满足他人的期望、在意他人的观点、获取他人的反馈,这样过着的完全是别人期待的人生,容易抛弃真正的自我。反过来,别人也不会为了你的期望而活,不要因为他人违背了你的期望而动怒,切勿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我们一切行为的动机,不应当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预期,而应当是发自内心的渴望。
课题分离
此处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课题分离』。我们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常常把他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又或者要求别人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 例如孩子是否用功读书,是孩子自己的课题,父母不应当干预(但在被求助时可以协助,常见的赏罚教育是完全错误的)
- 例如心理咨询中被咨询者是否要改变,是来访者自己的课题,咨询师从来不会要求(只是建议)来访者做任何事情
我们需要能够清晰的找到自己与他人课题的界限:既不要让他人的预期干预到自己的人生,也不要让自己的预期介入到他人的人生。书中用一个比喻来描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至于其它人(乃至父母)怎么看,那是其他人的课题,与自己无关。
而自己身上那些不被理解和认可的部分、那些被讨厌的部分才是你作为独一无二的自由人存在的证明。真正的自由就是被人讨厌的自由
很多人选择顺从他人的预期,很可能只是害怕迷茫,想要轻松的走在他人铺好的道路上,想要逃避『认识自己』这个课题罢了;而所谓「获得他人认可」的需求,不过是缺乏「被讨厌」的勇气罢了。活的勇敢一些,面对自己内心的想法,才是一种诚实的生活方式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支持
而真正的爱,就是那怕一个人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行事,却依然选择支持。传统的人际关系受「回报」思维束缚,付出求回报,受到好处会给予回报。这会固化人际关系。理想状态是,大家自由行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为了回报而付出。
第4节-寻找更大的共同体
课题分离只是起点
课题分离并不是让我们割裂人和人之间的关联和羁绊,相反,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找到『社会意识』。
所谓社会意识就是把身边的人当作自己的伙伴,感觉有自己的归宿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范围可以无限的大,一个家庭,公司,国家,社会,从过去到未来。甚至整个宇宙。
把对自己的执着转化为对他人的关心
获得社会意识,最重要的起点,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转化为对他人的关心。
所谓对自己的执着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思考方式,自己是全世界全宇宙的中心,所有人都应当配合自己,这里是课题分离之前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比如所谓的被认同的需求本质上也是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他希望所有人能够注意到自己,认可自己。
如果把自己当作是真的中心,就无法把身边的人作文自己的伙伴,只是我工具或者道具,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世界的中心,我是更大的共同体的一部分,所有人都是我的伙伴,我们都是共同体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做的,是积极主动参与共同体的活动。
社会意识
自我为中心的人会认为共同体应当主动自己做一些什么。有社会意识的人,会知道主动为这个共同体做一些什么。
不要想着这个人会给你带来什么,而是想着我能给大家做些什么。所谓的归属感就是通过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共同体而获得的。
共同体
共同体有很多层,比如家庭,社区嗯,公司,社团与国家,社会,整个人类,全宇宙。(注:这和大学里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异曲同工)
当我们在某一层遇到麻烦时习惯性的会退到更小的共同体。比如在公司,遇到烦恼就会退缩回家听,但是更好的做法是跳出小的共同体,拥抱更大的共同体。比如在公司了,麻烦可以跳出公司放眼全社会这个时候,这个公司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事情。
横向关系
具体而言,在这个共同体中。关系应当是横向关系,而非纵向关系。
所谓的纵向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有高低贵贱等级关系,在日常中,比如我们经常会使用赞扬或者责骂的方式与人互动,但本质上任何夸奖和责骂都包含或者暗示上下级关系。尝试上级对下级给予夸奖或者赞扬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已,本质上夸奖或者责骂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假设每个人需要的是他人的认可,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当你被人夸讲,而感到内心欢喜时,也要提高警惕,自己是否被人操控了。
在课题分以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独立的横向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应当是非介入的援助,我们要做的是支援伙伴,靠自己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这种方式也更有利于伙伴们形成自己的勇气,而实现人生的使命,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不要评价,对方事情做得好坏简单地说一声,谢谢!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以阿德勒的见解来说,人只有在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会有勇气。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对共同体是有益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的勇气,并不来自于从别人那里得到赞赏,而是意识到自己对别人有价值这种下周不一定需要自己做什么,哪怕只是存在也是价值的。
第5节 真正的幸福
要真正的获得社会意识,有三个重点:
- 接纳自己
- 信任他人
- 贡献他人
接纳自己
我们终究无法改变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和我们已经做过的事情,我们所能做的是改变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接纳自己。坦诚接受自己无能为力的部分。
这非常接近基督教内广为流传的宁静祷文: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一切;并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接纳自己的核心是能够准确地分辨哪些是我们可以改变的而哪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努力去做那些可以改变事。具体来说,我们过去的经历是无法改变的,但如何看待这些经历、如何运用这些经历,则是我可以改变的。
信任他人
把对自己的执着转化为对他人的关心的第二步就是「信任」。这种信任都是无条件的不需要建立在任何事实判断或者证据的基础上,哪怕遭受了背叛也能继续信任,这才是真正的无条件信任。只要保持无条件信任的态度,哪怕背叛者也会不好意思继续背叛。
你为什么要选择无条件的信任?
- 表达信任有助于构建更加深厚的羁绊。一,个人面对信任和怀疑时的表现一定会不一样,如果我们主动表达信任,通常能够换取对方更加真诚的对待。
- 无条件的信任,或许会带来对方的背叛,但是对方是否背叛并非我的课题,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不论对方背叛与否,只要我的目的是建立羁绊就应当表达信任。
- 信任需要勇气,这种勇气是面临背叛时,接纳悲伤的勇气,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受伤的悲伤情绪,而不信任他人。遭到背叛受伤时,勇敢地接纳自己的情绪,但下一次依然鼓起勇气信任别人。逃避痛苦不是我们怀疑别人的理由。毕竟背叛并非我们所能改变的。接纳自己让我们能坦然接受背叛。
- 终究而言,相比怀疑,信任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快乐和羁绊
贡献他人
在能够做到信任以后,他人皆为自己伙伴。此时人生的目的开始浮现:『贡献他人』
- 这种贡献切记不可以牺牲自己为前提
- 真正的目标是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我对大家有用」
- 转换思维模式,从「别人可以为我做什么」转变为「我可以为别人做什么」并付诸实践
- 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就是人生变得幸福的开始,「所谓的幸福,就是贡献感」
这种贡献感绝不是来自他人的外在肯定,而是来自自己内心。这也并非客观实际价值的输出,而是主观的感受
甘于平凡的勇气
很多人将自己人生的目标和幸福来源定位于【独一无二】或是【追求卓越】
- 这样的目标本质上也是来自于对他人关注和认可的需求
- 对于此类心态,我们真正需要培养的是【甘于平凡的勇气】
- 平凡并不等于无能,而是避免刻意夸耀自己的优越性
活在当下
人生是无数瞬间的集合,而非功成名就的刹那。攀登山峰最重要的不是登顶的瞬间,而是一路上历经艰险的经历。旅行得意义不在于抵达目的地,而是路上的所见风景
- 我们要学会活在当下,把每一天都过得让自己满意。而不是被虚无缥缈的【成功】所蒙蔽双眼
- What you do becomes what you are
- 做好每个时刻的每一件小事,就不是虚度人生。
- 将重点放在此时此刻,不对抗过去,不担忧未来。时间的流逝是人的想象,只有此刻当下是真实的。
- 人生一直都处于终结的状态,只要活在当下,在任何时刻结束人生都不会后悔
人生的意义
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靠我们自己赋予。不要害怕他人的讨厌,不要过他人的人生,选择自己的道路。不论哪种道路,一定都有共同的指引:【贡献他人】。只要改变了自己,我所观察到的世界也会发生改变